慧抖销

重重难关下,制造业要如何谋“疫”条出路?

05-30 2022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对26家挖掘机制造企业统计,2022年3月销售各类挖掘机37085台,同比下降53.1%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数据,3月PMI为49.5%,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制造业景气降至荣枯线以下。4月PMI为47.4%,比上月下降2.1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制造业总体景气水平继续回落。

  国内宏观经济研究领域有种说法,“挖掘机指数”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参考,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亦是成为国家相关部门宏观调控的重要参考。

  结合上述两方面的数据都在大幅下降,由此不难看出,疫情升级对制造业的冲击越来越大。

  疫情升级之下,中小企业现金流压力变得紧张,利润空间也开始缩减,订单接得多反而意味着企业现金流陷入更大的压力,大部分订单成了欠账,小部分订单的回流又不足以支撑企业支付各类成本。因此制造业经营陷入了困境。

  疫情对企业的经营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需求下降导致订单减少(45.7%),其次是物流没有保障(39.7%)、复工复产困难(37.5%)、合同履行困难(34.9%)。来自租金、流动资金、要素价格方面的压力也不容忽视。

  总结起来我国制造业面临的经营困境主要包括三大问题:

  人员问题

  一方面由于疫情大范围、大面积的停工使得企业需求的减弱降低了企业增加用工的意愿,导致企业用工规模缩减。另一方面由于人员流动的限制,企业又面临用工短缺的问题,现有人员无法满足当下的生产力压力,使得产能减少,各类环节陷入停滞状态,影响企业的订单交付与经营发展。

  成本问题

  虽然企业大面积、长时间的停产,但企业各类设备的维护,厂房租金、工资、社保等各类开支仍在支出,原料、运输和防疫等成本普遍上涨,导致企业处于仅有支出没有收入的状态。

  信心问题

  因疫情产生的影响一直在持续发展,影响到的不仅仅是制造业,而是所有行业。即使当下企业复工复产,但是疫情处于随时卷土重来的状态。导致企业不敢增大产量,也不敢大量用工。致使企业一直陷入压力持续增长的恶循环中。

  在这些压力的冲击下,企业不能再将盈利作为自己的发展指标与目的,抗风险的能力在疫情困境下反而是第一位,尤其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提高自己抵御风险的能力,才是在生产困境中生存下来最重要的一点。

  一、使用柔性化生产作为解决困境的方案之一

  柔性制造系统是一种技术复杂、高度自动化的系统产品,应变能力大。刀具、夹具及物料运输装置具有可调性,且系统平面布置合理,便于增减设备,满足市场需要。柔性系统采用的FMS能按装配作业配套需要,实现及时生产,缩短生产周期;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减少直接劳动力等多种效果

  二、增加经营渠道,如打通线上销售模式

  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在疫情下出现了较大冲击,线上经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线下市场拓展难以及企业库存滞销等问题。不管是选择线上平台经营还是企业往数字化转型,都是为突破困境做出的选择。

  三、政府助力企业减负增能

  如广东省为推动制造业重点企业及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复工复产,建立复工复产“一对一”跟踪服务机制;重庆为组织19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免费为企业提供供应链管理、融资、疫情防控等多项服务,为企业复工复产按下“快进键”。

  中央与各省市政府都在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上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应政策以助企业稳定发展。

  在当下这个时期,各类专家就消费行业和零售行业等行业困境进行分析,短期情况下这些行业的困境的确对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从中期或长期的发展来看,制造业的困境是重中之重。目前我们国家和政府对于制造业以及中小微企业的支持是持续的,梯度性的。为了打破困境,企业本身也需要响应政策,做出改变。

文章和图片来源网络,侵删